我是个脾气挺暴躁的人,因为这个原因吃过很多苦头,也曾经被误认为骄纵、自私、冥顽不灵。
罗永浩在《长谈》里曾提到很苦恼自己爱发火的毛病——“后来去看那些永远待人接物很温和的,台湾的企业家都是怎样的,看他们怎么处理问题、处理事的,学了半天很糟糕,甚至让我们同事觉得毛骨悚然。”说多了都是泪啊,只想说脾气不好的人应该都懂。
意识到这是缺点又无法即刻改正,所以很多时候真是靠着星座运势提醒自己本周要注意口舌、改善沟通之类。
不过,我最近诧异地发现自己的脾气好像变好了一些。或许因为吃多苦头了就自然学会收敛了一些吧,但还是想分享一下关于说话的一些小小心得。
好好说话之一——换个”马甲“再上阵
前几天,一位去创业的朋友跟合作伙伴在公司的业务方向选择上出现了分歧,两人之间即将面临一场关键对话。我支持朋友的选择,但听了他的策略后又很担心他考虑不周,会在这场商业博弈落于下风。我决定提醒他目前做的准备不够充分。
以我之前的性格,肯定是苦头婆心、喋喋不休——“对方要是提出折中的方案你想过怎么处理吗?”“你这样说是没给自己留后路,是不行的!”——毕竟忠言逆耳嘛,有什么办法。
这是我一贯的处理方式,但也是明显有问题的处理方式:一是假设太抽象(到底会有什么折中的方案?太抽象了难以假设),二是模糊词语对方很难理解(什么叫“没给自己留后路”,明明留了啊),三是说话太直(没有人喜欢被挑战)。
我意识这种方式朋友肯定听不进去。 于是转念一想,我换了一个角度——“那现在假设我是你的那位合作伙伴,咱们模拟谈判一下”。
结果令我非常惊讶——本来已经做好了向朋友“死谏”我,非但没把这件事情搞砸,他好像还蛮受用的。
而我也意识到按自己之前那么抽象的假设、模糊的用语,连自己都很难说服,而且根本没法把意思传达清晰。而我知道说不清是因为自己没想明白。
当我迫使自己转换身份并模拟对话时,我的描述变得更加具体,朋友也因此更针对性地思考和回应,进而我更能看到他思维里的墙,再把“砖”抛回去引他再次思考。
而且,当我又忍不住想喋喋不休时,马上提醒一下自己的人设,就能让自己恢复平静。
这就是我想说的“换个马甲”。当你跳出你的时候,你脑中的墙也会应声而倒,思维更加理性和客观。在这样的前提下,你会才引导着对话向更加良性、健康、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好好说话之二—— 提出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条件
这句话来自电影《教父》维托柯里昂的名言——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not refuse(我会提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条件). 当然,我们要做的可不是像教父一样杀伐决断,这里仍然是一种换位思考。
就像让一个人脱掉外套的方法不是用狂风刮掉他的衣服,而是用大太阳给他足够的温暖。在沟通时用力地责备、强迫,都会压得人透不过气。在这种压力下人要么被迫屈从,要么奋而抗之,而这两者的共同点就是留下心结。
我依然吃过很多次“滥用压力”的苦头,比如因为男友有时嗜睡我没少发火,总觉得他太懒惰。次数多了,我也在反思这种方式也许不够好——强迫人放弃一种习惯是很困难的,远不如让人转换注意力来得可行。
想起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说,男人每次午睡醒来都看到妻子在床边笑眯眯地看着自己,时间久了觉得很奇怪——怎么妻子每次都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醒来呢?问了之后才知道,为了不让他赖床妻子都轻轻挠他脚心痒痒。好佩服这样温柔智慧的女子。
梁静茹在歌里也唱过:“好想每天用咖啡香,不让你赖床。” The Cranberries也有一首歌叫作《wake up to smell the coffee》。想想,如暖阳般温柔和煦,才真正是“an offer he cannot refuse”。
你呢,能想到什么让别人无法拒绝的条件吗?
好好说话之三——耐心比什么都重要
这是李笑来在得到专栏里说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成长是永恒的刚需,但是无论学习什么,短期都无法速成。但只要有过缓慢成长的体验,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时,就不怕了。
我以前不会做饭——这可能是独生子女常见的毛病。但我断断续续也会跟着菜谱上学着做一些,有了一些进步。之前有一次我在尝试学习新菜式的时候做砸了,被朋友笑话。要是以前,我就算表面上无所谓但心里肯定会特别懊恼,觉得丢脸。
但现在的我说:半年前我还不会做饭呢,从长期来看,我是不是进步了?
把眼光放得太近,就会“过度拟合”,过分苛刻。我一直把“长期”这个概念讲给身边的朋友,也感谢李笑来,让我认识到了很多重要的概念。这感谢与盲目崇拜无关,与比特币无关,只与这个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有关。有一个观点说”性格决定命运,学识决定性格“。我想,”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也一定是学识的一种,学识的增加带来了性格的改善,表现出来就是说话和做事更加笃定和有分寸。
怎么好好说话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也只能结合自己的思考简单说说。但我始终觉得,说话方式的改变是源于思想意识的改变。就像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专栏大部分文章都不谈赚钱的法门,而是讲如何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说话方式也很难刻意去改变,而往往是“变成更好的人”的副作用。
关注周磨磨,一起变更好↓↓↓
一周一磨 拓展认知边界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