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阅读《身体知道答案》这本书。作者武志红讲到了一个关于投射与认同的故事。
他的一位女性朋友总是和她先生吵架,而他们总是以“你……”作为吵架时的常用句式。他引导这位朋友试着用“我……”作为开头假想与先生对话,但她发现自己完全说不出口。究竟是什么阻挡着自己呢?这位女性思考之后回答说:用“我……”作为开头时,自己感觉到一种深深的虚弱感,相反,如果用“你……”的句式讲话,她会觉得自己力量强了很多。
但这种强肯定是虚假的,是为了掩饰真实的虚弱感而制造出来的一种假象。武志红说,这个小小的故事体现了为什么我们爱用“你……”这个句式,因为这个句式意味着,不是我,而是你,要为发生的一切负责。
这位朋友的真相是,当她面对自己的丈夫时,她觉得自己虚弱、没有把握、没有力量,而她不喜欢自己这种虚弱,于是使用“你……”的句式来指责先生,潜意识里企图把自己的虚弱感投射给他的先生。如果她的先生中招了,就会产生一种虚弱感,觉得自己好像真的不行。而她的先生这时候会非常坚定、非常讲礼貌地回招,但他同样使用的是“你……”的句式。听上去他讲得很有道理,但是他一样丝毫不谈自己,这也是将事情全部推到妻子身上,而她自然不能接受,于是会爆发出更大的脾气。如此一来,两人的互动方式便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彼此的火气会越来越大,说话也越来越跳脚。
这就是两个人互相将自己的虚弱感投射给了对方,而对方认同了自己的虚弱感,并把它以强化的形式二次投射出去。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是大多数愤怒之所以会产生的道理,也就是:我们的愤怒是一个假像,是为了防御真相而制造出来的假像。
武志红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投射与认同的过程就好像是有人想要往你的心里挂一件衣服,如果你的心里有一个钩子,那衣服很容易就被挂上。相反,如果你心里没有钩子,那对方想挂也挂不上。此时,对于你,可能只是一次对话,但对对方,就是得到了一次抱持。
了解了投射与认同的机制,也可以看到愤怒产生的模式。心理学上常讲的一个词是“看见”,所谓看见即疗愈,就好像让一个人对着镜子发脾气,他怎么也发不出来了,因为他正在看着自己。所以,下一次当愤怒产生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从旁去看一看自己的愤怒,或许会从某种程度上缓解冲突的程度。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