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底,我开始用百词斩背单词,每天50个左右,断续坚持了90多天。
2016年年中,我加入Scales的口语训练群,对着音标狠狠虐舌头。
2016年底,我加入一个朋友组织的英语线下社群,同时开始VOA Special听写,持续了30天没有间断。
2017年年初,我开始在扇贝听力听写句子,截止现在听了近100天,在3月和6月出现过两次大规模停顿,后又捡起,中间有尝试过扇贝口语和扇贝阅读。
看起来,我好像一直没放弃过跟英语较劲……
但实际上,我并没有觉得一年多以来我的英语有了多大提升,也并不觉得现在的英文有多厉害。随便来一段BBC新闻或VOA常速,还是会觉得吃力。
有时也会安慰自己,即便没有进步,至少能够保证不退步吧。
仔细想想,这种情况似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
跑步,办了健身卡但没有常常去,给自己规定每次跑半小时或4公里,但常常放水;
做饭,只能说从不会做到会做了,但离“厨艺”还差很远,即使有的菜式做过多次,可依然发挥不稳定;
PPT,几年前加入了秋叶老师的社群,但并没有好好地学习;
《得到》专栏,虽然几乎每天都看,但对于留言和践行做得并不够。
于是,仍然常常羡慕别人的马甲线,别人的好厨艺,别人的好审美,别人的留言加入精选。总是会对自己说——没关系,进步慢一点,但至少是在进步吧。但日子久了,也会质疑——我会因为这些低效的努力而永远陷入老鼠赛跑吗?
多重重大意义
一直以来,想要的都很多,但往往一闷头就开始做,至于它对我有什么意义,想得并不清楚,也不够深入。
在《通往财富自由》专栏里,李笑来说在做一个决定前,要给这个决定赋予多重重大意义,就像在决定开这个专栏之前,他决定通过这个专栏帮助读者升级操作系统,一起成长,同时挣到的钱还能够当作鼓励大学生学习编程的奖学金。而他对于定投所持的观点是:首先找到一支高成长性的股票,再开始定投,定投之后不要再看了,要时刻记得自己是长期投资者。金马的投资观点也是“所有的准备要在钱打出之前完成“。
践行虽然重要,但是比践行更重要的是践行前的思考。高质量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缓冲区,是践行的标杆和灯塔。不然,行动很容易变成没有战略的战术勤奋。
保证适当的强度
在使用过的许多英语学习方法中,练习VOA听写的进步最快。在为期一个月不间断的、每天保证1~2小时的高强度听写节奏下,我明显感到自己以10天为周期快速提升。
那么为什么没有坚持下来呢?是因为听力本身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每天要抽出1~2小时的时间强力训练,精力上有些吃不消。尤其是在练习初期不适应,每天要花2个小时,每天的练习都像是一场大工程。
VOA Special 听力训练
万维刚曾经提到过用“强力研读”的方式读书,这是一种时间短、高强度的读书方式。他举例说——就如同在那种专门培养天才的最好的音乐学校里,孩子们每天真正练琴的时间绝对不超过2个小时一样。没人能长时间坚持那样的强度,而没有强度的训练还不如不练。你可能每天花很多时间阅读,但你很难做到用很多的时间强力研读。要把精力充沛而又不受打扰的时间段留给最好的书。
他所提出的“强力”实际上是“强注意力”,我在听写VOA时,用的也是“强力”。它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花费了太多的注意力单位,这是不科学的。
设置高难度同时持续时间太长,容易打疲劳战,并导致放弃。而用扇贝听力打卡时,情况正好相反——每个句子的难度不够稳定,无法保证强度,这样虽然我每天有恰如其分的时长(20分钟左右),但是强度无法达到,于是进步依然不大。最好的方式是每天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高效完成一件比较有难度的事。后续如果再次制定英语学习计划,我将会更好地平衡时间和强度。
我相信自己的认知正在进行一次升级,而这次升级势在必行——如果不对自己做事的方法进行改进,我知道自己肯定还会做出很多次“冲动”的决定,而且不了了之。就像学习英语、学PPT等等这些决定本身是可以让我高速成长的,既然意识已经达到了,只是因为无法坚持而流产,实在太可惜。我需要刻意练习,在决策前深思熟虑,为决策赋予多重重大意义,同时保证强度,否则浪费了时间而且没有任何产出。不然,我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007战友群里每周的作业雨,我也很可能无法完成。这样的成长,太低效了,绝对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007写作群里有非常多优秀的战友,看着他们每天早起、写作,把自我提升和工作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无形中做对照,就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个好处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是理论,给我打开了认知升级的天窗,而群友们就是行走的实例,仅仅是“看见”本身,就再次让我受益无穷。
长按二维码,关注「周磨磨」
一周一磨,拓展认知边界。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