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浪潮。大到行业趋势,小到项目资料,所有的信息都在争分夺秒地攫取我们的注意力。

你是否在笔记软件里屯了大量的“硬货”但几乎不会再看第二遍?你是否宁愿被各种资讯打扰睡眠也不愿把手机设为静音?你是否获得的信息越多反倒越焦虑?


我们焦虑,是因为无法抓住变动的信息。大部分时效性很强的资讯类信息很快会被新的资讯取代,留存价值很小,浮光掠影地了解足矣。相比之下,有些长期内真实有效的信息可以成为知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辅助决策。

对于后者,我们当然是希望能以更少的时间成本更透彻地吸收,同时让其尽可能长期产生价值。为了避免每次遇见都要再次付出同样的时间成本,选用合适的信息管理工具辅助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把日常需要管理的信息分为知识碎片、读书笔记、结构化知识和创新思考4类。

资讯片段:

不是门户网站或手机App推送的新闻,而是那些相对来说比较有沉淀价值的文章。这种资讯往往提供了一些对读者有用的信息,比如股票投资的策略、信息整理的窍门,但它们往往缺乏足够的系统性,不够全或不够深。

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书后的总结归纳,能够清晰表现每章逻辑并提取所有书中亮点,把一本书读薄。相比读后感而言它更理性,更精炼,更尊重原书逻辑结构。

结构化知识:

围绕某一主题延展出来的各个方面的知识片段。

创新思考:

与上述几类不同的是,创新思考不是输入,而是输出。头脑风暴和文章写作就是常见的群体和个人创新思考。


知识碎片

现在的剪藏工具越来越好用,很多人在网页或微信订阅号上看到有用的信息会习惯性剪切下来,然而从来不看。记得在最开始使用印象笔记时,我也一样。尤其是网页剪藏功能刚出来的时候,我觉得惊为天人从而一时间剪藏了很多文章,然而返工再看的几乎没有。

这样一来,这些资讯本质上就跟新闻没太多区别,只不过在剪藏的那一瞬间满足了我对知识所有权的意淫——我是那么热爱知识的啊。事实上,我只不过多浪费了一处存储空间而已。

采集信息本身没有错,但如果只是停留在采集阶段,那不管过多长时间都只是信息的搬运工,成不了高端玩家。

对于这类资讯,我的信息整理方法分三步:

  • 脱水:把文章粘贴为纯文本(不要图片和富文本格式)以节省空间,但是标题、作者、写作日期要保留,方便以后查找原文。

  • 高亮:把大纲、点睛、有趣的句子/段落在文中加粗或设色。

  • 提炼:用自己的话把文章要点复述一遍,放在文章开头,这些要点是上一步的再次提炼,同时可以加入一些个人理解。这一步是方便回顾时能够快速了解文章内容。


(我记载在印象笔记的一篇“知识碎片”)

一篇文章总结到这一步我觉得已经OK了,有的朋友有加标签的习惯,这个就看个人了。


读书笔记


很多人喜欢用脑图来做读书笔记,包括我。

前不久,我在阅读一份几十页的行业白皮书时就使用脑图记录要点,但是只按照书的大纲列出一级节点之后就不了了之了。因为很多章节的内容我已经很熟悉,当列出一级大纲后我发现似乎需要对每一章节都平均用力,此时我就会非常沮丧——大部分“待记录”的内容并不精彩,而且我也已经很熟悉了。

这就是用脑图做读书笔记的问题——你很容易被原书的逻辑带领着写出平庸的流水账,因为你在平均用力。这就好像用腰围、臀围和胸围三个数字来描述一位美女一样,是很干瘪而没有生气的。

一篇好的读书笔记需要在清晰表现每章逻辑之外,提取出书中所有亮点,展现大量心得,并且发现本书与其他书或文章的关联。以这个标准看,思维导图顶多只能完成第一个——清晰表现每章逻辑。在其他方面它是有天然劣势的,毕竟密密麻麻写满字的脑图谁都不想看。

这么看来,读书笔记的整理工具其实没有特别推荐,不论你用word还是印象笔记,放在一个集中且容易搜索到的地方就可以了。

作为辅助,你敢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画出文章脉络,但记住仅仅把它当作辅助即可,你还有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完成。


创新思考


这才是思维导图应该真正发光发热的地方。创新思考,或者发散性思考,本质上都是对已有知识的梳理和重构。比如,你一次只能同时思考四个方面,但如果这个东西需要同时考虑八个方面,那你就可以把这8个方面都写下来,帮助你思考。所以,思维导图是用来引导你进行发散思维的!

思维导图基本没有什么学习成本,但要用来真正来引导思维和辅助决策,我还是想给你一些小建议:

  • 使用位阶帮助寻找遗漏思维

    在使用导图时,你可以通过刻意增加结点来帮助自己寻找遗漏思维。前几天,我在思考公司的某系统功能应该如何优化时就使用了这种思维——系统的优化需要考虑:甲方需要什么、A端需要什么、B端需要什么、公司需要什么。写完之后,我在这四个分支之外又刻意增加了一条分支,迫使自己继续思考。然后我想到,现有的几点都是current,没有考虑future,所以在第五个位阶上我写下了——未来需要什么。

  • 精减和调整

    有遗漏就会有重复,第一版的思维导图可能存在含义交叉、逻辑不清、归类错误等等问题,要以审慎的态度优化它。

  • 发现关联

    思维导图的一个bonus就是可以发现不同节点之点的关联,这时候的思维导图就不再是树状结构,而是变成了拓扑结构。遗憾的是我常用的百度脑图目前尚不具备这个功能,Xmind倒是有这个功能,但对云端存储的支持不够方便,所以我希望百度脑图能够赶紧增加这个功能。


结构化知识


结构化知识的特点是有多级节点,每个节点都需要有丰富的内容来充实。思维导图并不适合这么大的体量。

我在做项目管理的时候,围绕项目管理通常有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总结记录,比如一些需要持续追溯的问题、对于同一问题不同深度的、不同来源的回答。这些碎片,甚至碎片后面的碎片,都需要持续进行总结归纳。我选择使用OneNote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有多级子菜单,而印象笔记的深度只有2,无法满足多层级需求。使用OneNote让我感觉更加自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不同的信息找到合适的管理工具,把知识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留存下来,假以时日,或许你的记录也能积水成渊,真正成为你自己的最强外脑。


希望你能整理,并且整理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