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演示汇报看 IT 售前的“设计感”
487
这次交流关乎我们能否在没有客户方行业经验的前提下,入围招标。而且,我们需要在一小时之内完成能力展示和需求讨论,时间可谓是很紧张的。更不用说
我方的许多高层领导也都会参加。这一切都让我的压力巨大。
何况在这忙碌的一周,我只有一个下午的时间来好好准备。
但从交流结果来看,应该是很不错的,多个上级领导都在交流群或私下里对我表达了夸奖。
从前期准备到交流过程来看,这一次交流在我的售前生涯里也能算得上一次值得记录的经历。
借此文,我想对这次交流作一次回顾,或许,这也是IT售前“设计感”的一次记录。
充分的需求调研是保证交流效果的大前提,
交流议题、会议时长、对方参会人,都会影响我们如何进行内容设计。
例如,这次交流只有短短1小时,不可能讲太多,除去提问交流环节,真正留给讲者的只有40分钟。
因此,在交流之前一定要明确客户最想听什么,争取拳拳到肉。
同时,不同参会人员的职位、岗位都会决定他们关注什么,不同人员的关注点要通通照顾到。
例如,
这次客户方有科技部总经理(高层管理)和项目经理(实际交付),这就决定了交流内容需要包括宏观上的“秀肌肉” +微观上的项目交付。
同时,因为没有客户方行业的真实项目经验,所以我需要加上对客户行业的分析,来进行补足。而且,这分析要体现洞察力,不能给人一种泛泛而谈之感。
至此,就基本确定了我的交流内容要包括如下几部分内容:
“秀肌肉”+演示+项目交付实力+总结。总体需要控制在40分钟左右。
交流当天,我把40分钟的交流时间划分成5个子议题,进行了细致到5分钟的时间规划。
了解了这些之后,PPT的骨架就可以搭起来了,有了骨架,就可以寻找具体素材了。
作为售前,我们手头上一定有很多PPT,且交流时一定会考虑复用。但如果原来的PPT不能服务于你的交流目的,就要果断删掉,甚至需要对PPT内容进行再设计。
比如在“秀肌肉”时,我是有现成的公司实力介绍的,共3页片子,但因为原先的材料是站在全产品线来说的,对客户所关心的AI(人工智能)产品针对性不强,所以我只保留了其中一页(且作了修改),同时又重新设计了一页AI 相关的案例介绍,且案例展现的维度、不同案例的排序也都作了针对性调整。
同样地,行业分析我也进行了再设计,先是收集相关场景有哪些,然后把相关场景进行分类、梳理特点+难点,而不是空泛泛地介绍场景本身。
在产品演示环节, 我使用3个例子分别展示了系统不同特点。其中,每个例子分别从哪几方面演示,我都在内心rehearse了一遍,力求从细节中找到可以优化的地方。其中,为了某个细节的演示效果,我使用了两台电脑配合演示。
在优势总结环节,我摒弃了常见的优势罗列,而是针对客户的行业以及竞争对手,做了进一步的提取和深化。
由此,我不禁想到,很多售前经常会自嘲(甚至很多人会说售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事实上,只有把一次交流当作演讲对待,在内容设计上精益求精,在知道产品底线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优化,才是一个售前对产品真正的“包装”能力。
- 把PPT打印出来,每页标注重点,写上简单的提示语;
- 在内部交流群发出议程设计(每部分重点及预估花费的时间),并说明在什么部分需要哪些人的协助;
最后关头,没有什么弱点是可以被攻击的,是一种成竹在胸的状态。
在准备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比较琐碎,就不一一展开了。
我想强调的是,IT 售前的技能,尤其在客户交流时所展现的技能,很大一部分其实是设计能力。
框架的设计、逻辑的铺陈、内容的再创造、时长的把控、细节的微调,无一不体现着设计感。
这是鲜少的一次我觉得IT售前的价值发挥到最大的经历,平时这种设计感可能不会拿出来用,但一旦需要,必不可少。
如果可以,我希望每一次正式交流都是经过良好设计的。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