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老师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商业咨询顾问,他的公众号文章我几乎每篇必看。


多元的理论、恰当的酝酿、精彩的金句,都让他的文章读起来令人感觉很“爽”。


但有一类文章,每次读完却都让我非常“不爽”。


那便是他曾数次提到的关于“绝不迟到”的文章。



—— 1 ——


他说:想变得职业化,敬畏时间是基本原则,不迟到是基本操作。


他说:一个人上班,总是一天提前10分钟,一天迟到10分钟到办公室,你觉得这个人靠谱吗?在我看来,依然有一半时间是迟到的,“靠谱度”其实只有50%


他说:一个人的职业化程度,不能是“左右的平均”,应该是“有多少次的比例”。当这个比例达到95%,也就是当100个工作日里面,你只迟到5次时,我们可以说这基本是个职业化和靠谱的人。


他说,这个世界上真正优秀的人,至少都是98分。


不知道你看了之后感觉如何,至少我是如坐针毡。


因我所在的公司是弹性工作制,岗位本身也不要求打卡。我也曾尝试过不迟到,结果往往坚持不了几天就又打回原型。


按刘润老师的话说,我至少完全算不上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我的靠谱程度可能还不到50%。


可我身边的很多人都比我迟到更厉害,我还是其中相对“靠谱”的那类人呢。


人啊,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会失真,直到有人毫不留情地撕开那层遮羞布,才知道真实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模样。



—— 2 ——


看了刘润老师的文章之后,我决定上班不再迟到。


今天是清明节上班的第一天,也是看完刘润老师文章的第二天,然而我又迟到了。


这在早上出发前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因为今天的我既没有赖床,洗濑时间也都控制在合理的时间内。


为什么又迟到了呢?因为我忽略了两个特殊情况


疫情期间我工作的楼宇要有电子入楼许可,我需要在前一天晚上8:00之前主动填报,经审核后才能得到次日的入楼许可。如果一天晚上8:00之前没有填报,次日就只能在楼前刷二维码得到临时入楼许可。


因为早上我在楼前临时填报,多花了三分钟左右时间。


二是疫情期间电梯每次只运载6人,而我早上基本是卡点到,正是人多的时候,排长龙等电梯又多花了将近10分钟时间。


刘润老师说:


从家到地铁站,从地铁站到公司,时间都是可控的。唯一不太可控的,是到站后地铁刚好开走了。 而这个“刚好”的时间,可能也就是5分钟的差别,不会是50分钟的差别。
刘润


是的,如果我不需要填报入楼许可和等电梯,那么我“刚好”可以不迟到。


而这个刚好的时间,是3+10=13分钟的差别,不会是30分钟的差别,更不会是1小时的差别。


这是一件小事,但说明了我没有给自己留任何优化的空间。


入楼需要许可证我不是第一天知道,如果在前一天晚上8:00前做填报,是优化;如果提前把二维码拍照存在手机里,在上班路上做填报,也是优化;如果我能再提前半个小时起床,也是优化。


然而这一切我都没有做。


而假期第一天又是非常忙碌的,这让早上的时间显得相当糟糕,直到下午才逐渐有所缓解。



—— 3 ——

在清明假期的第一天,我就给自己定下了假期需要完成的任务。


但在假期的最后一天下午,我才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就在我打开电脑准备工作的那一分钟,同时有两位同事在微信上找我说工作的事。


我感叹:看来每个假期的最后一天下午开始“复工”,是多数人的工作节奏。


但这显然把我的计划打破了:我打开电脑,是为了处理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为了处理别人的工作。


如果为了跟别人一起讨论他们的工作,我的工作就“刚好”不能做完。


而这个“刚好”的时间,可能就只有1个小时。


我是在假期的前两天不能省出这1个小时吗?还是我对自己少用一个小时完成最后一天的工作没有信心?


“刚好”,让我无法做到从容不迫,让我的“靠谱度”打了折扣,不论是在别人心中,还是在我自己心中。


— — — 

亲爱的你,是以什么样的“靠谱”度面对这个世界的呢?


你知道对客户、对老板、对朋友、对家人说出“我从不迟到”五个字时,意味着一种什么分量的承诺么?




↓↓↓

点击原文链接,查看刘润老师《有一种靠谱:绝不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