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549
一提到重阳节,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现在是否还有插茱萸的风俗我不太了解,但身在大城市,莫说插茱萸,单是重阳节这个节日本身的味道就已经很淡了。
反倒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点点惆怅和对家中老父老母的絮絮思念,往往在这秋风渐凉的节日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从小爸妈对我管教很严,尤其是我妈,经常把“挫折教育”挂在嘴边,我每次做了错事或考试考得不好,都会受到严厉批评。
这种挫折教育直接导致了高中以后我的叛逆。高考毕业后,我一心想去北京的大学,妈妈则坚持让我留在省内,我服从了。但到了读研的时候,我还是去了北京。
从2012年读研一直到大约一两年前,我跟爸妈的关系一直不太好,平时不喜欢往家里打电话,而且一说话就开始吵架,总觉得他们絮絮叨叨的,不理解我,于是很多事情也不太跟他们讲。电话经常在我的责难、爸妈的叹气和双方的静默中无奈挂断。每次放假回家,也就只有两三天的蜜月期。
那几年我感觉自己一直活得拧巴,工作拧巴、生活拧巴、友情拧巴、爱情拧巴,脾气差,抗压能力差。
那几年也是我花了很多时间向内探索的一段时间,写博客、冥想、心理学,一直想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原生家庭给我什么影响……总之,潜意识一直把矛头指向爸妈。
直到一两年前,走出校门已经好几年之后,才慢慢把自己的性子磨得温和一点。
说白了,工作贡献很大。从工作中很直接地接受到各种反馈,做得不好就是要被打脸,而且这种反馈很直接很频繁。经历过社会的毒打多了,熊孩子就成长了,而且这种成长是多方面的,包括工作和生活。
有点像孔老夫子说的那样: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上学的时候天天思考,工作之后在事上学,在事上练。
但我也感激自己一直不停地向内探索,内在的冲突到了顶点,外在的教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外在的历练和自己对痛苦的反思,都是自己的老师。
现在跟爸妈打电话时,我喜欢关心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尤其是问问细节。自己的问题说得不多,
一来我知道他们确实解决不了,二来是相信自己终究可以解决。
这不是对爸妈的失望,而是终于有了正确的期待。
现在回想二十七八岁之前的事,总觉得自己成长太慢,怎么就这么喜欢跟爸妈较真。
较真,本质上还是希望对方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潜意识里又觉得对方不如自己,所以其实是无解的。
而且,以前一直感到忿忿然的爸妈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后来在生活工作中也印证了其实带给我很多优势,比如善于总结、严于律己,这些对一生都是受用的。
今年阳历9月我请了年假回家陪爸妈,在镇子上待了几天,那段时间我忽然发现家里缺很多东西,最严重的是厨房里竟然没有抽油烟机。其实十几年来一直都没有,我忆起每次做饭妈妈都会把厨房门锁上,说怕烟味儿蹿出来,湖北人做饭又喜欢加辣椒,有好些次我都看见她被呛得不停地打喷嚏。
我为这“第一次”发现而感到深深的难为情,这意味着很多东西我是没有看见的。
那几天我给家里买了很多小东西,一些我觉得真正能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东西。忽然觉得,以前买的衣服鞋子小家电保健品等等礼物,虽然可能在某些程度上也是有用的,但我其实并没有真正地深入了解过爸妈的生活。
重阳节本身是古时流传下来拜神祭祖用的,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的内涵。我想,对父母的“敬”,可能并不是送礼,更多是对他们的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感恩。我感悟得虽然迟,但至少越来越向好了。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敬老爱好,是因为对他们的爱与局限、自己的渺小与方向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周末的重阳节还有几个小时,你有给爸妈送上一句节日的问候吗?
推荐阅读: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