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这本书在讲头部效应时,提到“先看价值,再看优势。高手会暂时放下自己的优势,思考价值,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资源、技能、优势都是可以积累的。


初读这个观点时,我感到又疑惑又快活——终于可以不考虑以往的工作经验,敞开胸怀拥抱那些价值高地了!选择职业似乎又变得简单了!


这么思考的前提是,我认为以往的工作经验是自己的优势。如果从业经验让我觉得不喜欢本行业,那只要找到了其他高价值区,就算转换跑道也没关系。


但是越想越不对,一是如果没有优势则很难拿到高价值区的入场券,尤其对于非应届生;二是“优势” 究竟应该如何定义是不清楚的。


1. “优势”是高价值区的入场券


目前的社招应该没有多少公司会拿着MBTI来对你做九型人格测试,而你也不会再拿着自己经营不善的博客和粗浅的设计自学稿当作敲门砖了,即使在刚毕业时,它们能够多少代表你的文笔、天分或自由之灵魂。


或许这里的优势应该理解成“作品”,一种能够证明社会对你能力认可的凭证。没有凭证,很难切入到一个陌生的领域——你认为的高价值区。


2. “优势”应该如何定义


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


优势是否真的是上文刚刚提到的“作品” ?

你过往的工作经验是不是优势? 

如果问你“与同龄人相比你的优势是什么”,你将会怎么回答?


对于最后一个问题,我第一反应是——我的英文不错,文字表达能力不错。


注意我的第一反应首先没有提工作经验,其次,我的回答只突出了“能力”,跟个性特质无关。


没有提到工作经验,是因为我认为经验≠优势。比如,我的第一份工作在车联网,如果让我说出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必须坦承我没有太多真知灼见。这足以说明工作经验很多时候就只是经验而已。


只有能力没有提到个性特质,是因为我认可能力与优势的相关性。但这样考虑是明显不周全的,像运营公众号这件事,代表了你的部分特质,但在运营出成效之前很难说是“能力”。


所以,人的优势至少应该包含表面优势和隐含优势两部分,隐含优势就是你的个性或爱好中尚没有(足够)产出的部分。因此我修改了自己的回答:


我的表面优势是:


我有XX大学本科+北京高校硕士学历,这个学历是很不错的。

我修读了英语双学位,有英语专业八级证书,日常交流基本上没有问题。

我有车联网行业工作经验,了解车厂呼叫中心运营。


我的隐含优势是:


对文案敏感,走在路上经常研究广告牌。

有一个自己正在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每周一篇文章,200天无间断。

热爱学习和研究,但要给我足够的时间,我不擅长随机应变。

有了确定的目标会努力达到,韧性强。

认真仔细,思考深刻有逻辑,大局观强。


在寻找职业方向时,需要从表面优势出发,找到之后再强化潜在优势。需要注意的是,表面优势和隐含优势不是对立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将隐含优势发展成表面优势,再与之前的表面优势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战略高地。


关注周磨磨,一起变更好↓↓↓

一周一磨  拓展认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