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午饭时,一位同事讲到他当年炒股时听了证券行业朋友的建议,买入一只股票。之后再也没理睬,等五年之后需要买房时,重新打开账户发现金额已经涨了一倍多,为买房之举颇助了一臂之力。


他说:


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听话”,别人推荐什么我就买什么。有些人有点小聪明总觉得自己很懂,结果还不一定赚到钱。


我听了之后很感慨,觉得自己便是那有点“小聪明”的人,拿股票来说,先是拾人牙慧做定投,收益达到了一年30%以上就开始沾沾自喜,甚至向好几个朋友大肆推荐,然而我的定投经验不过短短一年,对股票的了解甚至都算不上冰山一角。


我又想,莫说这位同事找的是证券行业的朋友,就算不是专业人士的推荐,隔了五年之后再拿出来也大半能赚到钱,毕竟——不追涨杀跌本来就已经跑赢大多数人了。李笑来在专栏里也一直提醒读者,定投最多一个月看一次盘,如果没忍住多看了,一定要想办法惩罚一下自己。这也是防止盯盘而失却了平常心。


这位同事自谓的“听话”,莫如说是真人版“空杯”的典范。拜师就拜一个,学了就认真践行,一边行走一边怀疑是没有办法学到真知的。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自己最近的状态。跳槽两个月有余,仍然处于新知识扑面而来的状态。然而,我发现最近的自己所提出的高质量的问题甚少,总结能力也被更年轻的同事屡屡超过,十分沮丧。


反思良久,我终于知道问题所在——自己还是没有放下架子,一心觉得自己工作经验更久一些,学历更高一些,为人处事更灵活一些,做事更有方法论一些,所以在面对新知识时脱不了一股“傲”气——要么觉得这些我以前都知道 ,要么觉得简单的战术不学也罢,要么觉得对方公司的产品难以融入到我们的产品线。长此以往,听的、想的都浮于浅层,业务的生疏是必然了。


那么,既然明白了问题所在,我应该怎么去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呢?


一是思考从哪些维度充分准备。每个人的聪明程度各不相同,对于一场交流会来说,有些人能够快速地get到要点、难点。自己不够聪明,那就需要充分准备。但是只知道要充分准备是万万不够的 ——“充分”和“准备”是两个笼统的词语,什么才够“充分”,以及怎么“准备”才是真难。


比如现在告诉你需要参加一场交流会,让你提前准备问题,你能否提炼出从哪几个角度提问?哪些是可以通过查资料事先了解、不必追问的?哪些问题是战略层面哪些是战术层面?


形成自己思考问题的维度非常难。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出差引发的时间管理思考》里提到“有的放矢地问、答、听”,也就是充分准备,但是没有提到如何实操。这些方法论层面的问题是需要继续透彻思考的。


二是给对方100%的专注力。不够专注的人,担心别人嘲笑自己无知而不敢提问,担心错过了别的事情而忍不住老看手机,说到底,他们专注的是自己的面子和好奇心罢了。中国有个成语叫“虚怀若谷”,就是说胸怀像山谷一样深而且宽广,形容没有什么固有的观念在左右着自己。柴静当年采访李阳,在博客里反醒自己没有拔掉脑海里的“桩子”,总想以自己的观点去影响他,结果就像拿着竹篮打水一样,什么都没有打上来。后来她明白了——要雨自己下来,像大地一样微微颤抖地承受,不拦无阻,化入地下。


做一只“空杯”何其难也。除了事前充分准备、事中100%专注之外,保持生活的节奏感、正念训练等等都极其重要,说是世界观方面的问题,也不为过吧。



点击原文链接,查看《出差引发的时间管理思考》




关注周磨磨,一起变更好↓↓↓

一周一磨  拓展认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