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币乎上花的时间比较多,慢慢有一种感觉—— 每位作者看待币圈的维度和深度都映照出ta以前生活的影子。


  • 苗三原苗哥喜欢数据分析,但又不是k线图那么短线、粗暴,属于偏技术流但又时刻对数据的价值保持哲学的思辨。他之前从事的是财经媒体相关的职业。


  • 串串花了大篇的文章在写通证经济,因为她是一枚产品经理,所以更关注逻辑、合理性。同时她本科和硕士分别修读的是金融和哲学,这也给了她专业而宏观的视角。


  • 郭立芳芳姐更多是从个人成长角度谈投资心态,她将李笑来《财富专栏》、三九投资的理论融汇贯通。


  • 金马经常写一些轻松一点的小品文,有时像个轻巧的解说员,有时也引导舆论,这与他在币圈的资历之深、甚至他的“网红”身份也是有关的……


    ……




之前我在007写作,那个圈子里当然不乏很多玩区块链的“咖”。但币乎显然把这个圈子放大了,各行各业的伙伴们都在这里写作,并且都是关于币圈这个主题的。


这就意味着币乎这个平台上信息是极大的密度呈现的,加上币乎不做社群,少了很多即时交互产生的注意力损耗,都让这个平台显得干净、极致、丰富。如果想快速学习区块链,币乎真是太合适不过了。


另外,不同币乎作者从不同维度思考区块链,这对每一个币乎读者都是极大的财富。


因为,就像上面提到的数据分析、哲学、心态、传媒…… 币乎就像一个不同学科的熔炉。每个人都倾力在秀“大脑肌肉”,所以这个平台的住户对区块链的认知提升是飞快的。


甚至相同维度下也有不同视角。例如,在数据分析上就有——

  • 苗哥提到的“通过看持币地址判断散户是否入场”,、

  • 007战友薛虹森提到的“每周日币价上涨的概率较大”

  • 通过比较当前币价相对发行价的倍数判断币价是否还会上涨”

  • ……


没错,是不是百花齐放?但更要百家争鸣。虽然在现实世界我们是媒体人、网红、产品经理……这些身份会影响我们看待区块链的角度,但也要时刻浏览、学习别人的视角,保持谦虚,教学相长


如果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觉得就是自己的认知维度最好,那妥妥会裹足不前,也白白浪费了币乎这个学习平台。


所以,在币乎既要有学习态度,更要有学习速度,不然就跟不上这个快速发展的小世界啦。


别等到区块链成熟、小伙伴们认知都已升级之时,才发现只有你还在海里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