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我在得到上学习《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作者的临床心理咨询经验非常丰富。所以,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我是来听作者讲故事的。


在故事中,我常常感受到心灵的触动,尤其是闭上双眼听音频的时候,很容易能够进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故事或情境中,随之,看到自身以往的经历与现在的自己的种种关联。




2. 

作者在“思维”这一章分享了一个故事:


多年前,在我的一个为期六天的工作坊上,有一位叫晓枫的女学员,她有了一次奇妙的体验。


其实,这六天课程的多数时间,晓枫都在打瞌睡,还常常迟到,看起来总是不能投入到课程中。不过,她自己知道,这是她的一种学习方式,她做了一辈子的乖学生,在我的课上,她不想这么乖了,她想在放松的情形下学习。


与其说学习,不如说她是在我的课程中等待那些能触动她的时刻。有时候,我的一句言语、一个故事,或者是学员们的分享、我与学员进行互动时的细节,会触动到她。被触动后,她才会自然地去细细品味这份触动。


课程进行到第五天上午的时候,一份特殊的触动发生了。当时,我讲到了一个故事,一位隐士隐居在一个森林小屋中的故事。故事中的“森林小屋”几个字,深深地触动了晓枫。突然间,她觉得脑子里一直在聒噪的种种杂念被吸走了,她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了没有杂念的“空”的感觉。


能产生这种感觉并不容易,特别是对学员晓枫来说,因为她一直活在别人给她灌输的各种信条中。先是父母,而后是老师等各种人,她甚至觉得几乎是所有人都在对她说,你要遵守这个规则,你要遵守那个规则,你要这样生活,你要那样生活。只有从我的文章中,她才第一次听到“相信你的感觉”。


这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好学生,不管一门课喜不喜欢,只要是必须学的,我花再大的努力都会学会。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初二时学电学,我怎么都不会连电路图,作为一个好学生,怎么能容忍自己不会?!虽然年龄不大,但我显然已经很会给自己制造压力了。我买了好多本物理辅导册,做完了所有的电学部分,终于弄懂了。而且,之后的电学考试次次满分。


我想,自己当时的做法应该符合所有家长、老师和学校对一个“好学生”的期待。而我,也在那次小小的逆袭里再次坐稳了“第一名”的宝座,不再紧张电学会拉低总分了。




3. 

直到看了上面的故事,我才知道自己悲哀在哪里。


在过往的学习中,我似乎从来没有体会过像晓枫那样“心无杂念地完全被触动”的感觉,对当时像我一样的好学生来说,知识只是换得分数的筹码,对感兴趣的部分我会学得更开心,但仅此而已,不感兴趣的部分却需要下更大的力气。


随之我又想到,读研时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和物理公式,让自己一度每天晚上都紧张到难以入睡,脸上的痘痘也一直没有停过。


不管是学电学的紧张,还是读研时的紧张,我都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反应,这导致现在的我在“喜欢什么”这件事上,感受很迟钝。一直以来,我都像晓枫一样按别人给自己灌输的信条去做,我的感受被思维“修剪”了太多。


从这个角度想,那些偏科的学生和“差生” 或许是幸运的,因为喜欢和不喜欢在他们心里的阈值如此分明,就像数字信号只有“0”和“1” 两个值一样,很难受到噪声的干扰,即便干扰,也很容易分离。




4. 

比起头脑来,身体更靠近你的灵魂,头脑可以被灌输,或者被蒙骗,但身体很难不忠于自己。比如,晓枫从小学跳舞,成为父母的骄傲,但是,她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她现在已经很胖,看上去一点都不像是舞者了,这是对父母意志的一个嘲讽。我必须在头脑层面去接受你们的灌输,但我可以在身体层面说“不”。


但同时,因为头脑里的思维更容易被感知、被听到,所以我们很容易觉得这是“我”的想法,但是那实际上更多是别人的意志。


我们要学会和头脑的信条保持距离,同时学会用各种方式去聆听自己的身体。






在下一篇,我会与大家分享在专栏学到的聆听自己身体的方法。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我们一起“找回”自己的感受。正如《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这个专栏的标语所说: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