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正统的观点认为,对于那些不需要投资指数的聪明人来说,高度分散的投资是必需的。我对这种观点持怀疑态度。芒格认为这种正统的观点错得厉害。

在美国,一个人或一个机构如果用绝大多数财富来对三家优秀的美国公司进行长期投资,那么肯定能够发大财。这样一个所有者为什么要在乎其他投资者在某个时刻的业绩比他好还是坏呢?如果他像伯克希尔一样,理性地认为由于他的购入成本更低,更为关注长期的绩效,而且把大量的资金集中投资在几个他最喜欢的选择上,那么他的长期收益将会非常出色,他就更不会关心这样的问题了。

芒格说,我的观点更为极端。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家族或者一个基金用90%的资产来投资一只股票,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实际上,我希望芒格家族能够大体上遵守这样的投资路线。而且我发现,到目前为止,伍德拉夫基金会90%的资产仍保留其创办人当初提供的可口可乐投票,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很明智的。假如所有美国基金会从来没有卖掉它们的创办人的股票,那么现在来计算他们取得的成绩应该很有意思。我认为绝大部分会比现在好很多。

    

02

    

以上提到的这篇演讲稿是关于《一流慈善基金的投资实践》,依旧有非常多看不懂的地方。事实上,我更像是从一堆概念里费力地扒拉出一些勉强能看懂的——这真让人沮丧。我想,如果没有21天训练营的压力,这本书我可能中途就放弃了,觉得它不适合现在的我。

但是,如果等到把基金、期权、杠杆、股票、私募、衍生品等这些概念统统学会后再来看这本书,那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开始了。笑来老师说:放弃100%的安全感才能获得新生。回想自己以前,对投资类的书籍虽然很向往,但通常只看完了方向性的部分(例如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专栏的52个基本概念),一旦涉及投资实践就没有继续深入了。《穷查理宝典》涉及大量投资实践的东西,我就想要逃避了。可能我这个人比较务虚。长此以往,我永远没办法掌握投资的方法论,充其量只了解了一些“世界观”。

从这个角度,能够利用21天训练营接触到这本把务虚和务实完美结合的经典书,是我的幸运。大胆去尝试一些自己能力边界之外的东西,虽然一开始很痛苦,但这会激发自己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下次重新读时一定会理解得更透彻。所谓: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03

    


伍德拉夫基金会(Robert W. Woodruff Foundation)在是伍德拉夫晚年时成立的,约1985年。距离芒格发表这篇演讲的时间(1998年)已有13年。也就是说,伍德拉夫基金会持有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至少13年,如果“事实证明这是很明智的”,那么是否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优秀是一种传统,好公司的股票从长期看来一定会大量上涨呢?

姑且认为这种猜测是正确的,那么联想到笑来老师提到的GAFATA这个机会,有多少人抓住了呢

看起来所有的专栏读者都知道GAFATA,但有谁真正照做买入了呢?买入后是否打算长期持有呢?我个人在去年7月份买入了阿里和FB的股票,但由于三个月(短期)内不涨反跌,导致信心不足,没有继续定投下去,而是把钱赎回来投入了A股的几支基金。事实证明,去年8月之后市场一直低迷,并非只有美股如此,A股更是。

正如芒格所说,如果真正关注长期利益,那么“一个所有者为什么要在乎其他投资者在某个时刻的业绩比他好还是坏呢?如果他像伯克希尔一样,理性地认为由于他的购入成本更低,更为关注长期的绩效,而且把大量的资金集中投资在几个他最喜欢的选择上,那么他的长期收益将会非常出色,他就更不会关心这样的问题了(分散投资)”。

沃伦· 巴菲特也曾说过:“我用一张考勤卡就能改善你最终的财务状况:这张卡片上有20格,所以你只能有20次打卡的机会——这代表你一生所能拥有的投资次数。当你把卡打完之后,你就再也不能进行投资了。“ 在这样的规则之下,我们将会真正慎重地考虑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得不花大笔资金在真正想投资的项目上。这与芒格的建议如出一辙:买得更少,但是买得更好。

不论是投资股票、基金还是数字货币,如果想发大财,背后都有一套选择的方法论。当我们考虑不要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时,也要考虑不要把鸡蛋放得太散。仔细辨别哪些是最有价值的篮子。


    

04

    


把这本书看完之后,拣起来《三九价值感知训练营》,里面有大量的投资方法论。虽然有时候我觉得总谈钱挺俗的,但财富自由难道不就意味着有很多钱吗?

另外,要尽快开始学习看公司财报了。虽然芒格从来不把财报当成终点,而是起点,但起码要看懂了才能称得上是起点。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