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一个陶艺班进行过一项实验。这个班的学生被一分为二:一半是最有天分的学生,另一半是剩下的学生。有天分的学生被要求规定时间内提交出他们所能创作出的最好的作品,关注的主要是质量;其他学生要求每天至少完成15件作品,只看数量,不论质量。


到学期末,两组学生的作品集中到一起,要求评审老师从中挑选出最好的作品。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最好的作品居然全都出自天分较低的那一半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四个字——熟能生巧。天分较低的学生通过反复实验,从错误中学会了什么管用、什么不管用,而天分较高的学生一门心思盯着质量,追求完美,结果他们没有经历过多少失误,自然就能像别人那样从失误中学到东西。


这个简单的故事让我大吃一惊——本以为最好的作品一定是来自天分较高的学生,毕竟比较的不是单次的成绩,而是两队学生都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训练。


然而容易被忽略的是,天才往往不屑于对枯燥的东西进行枯燥练习,正因如此,当要求他们每次提交的都是高质量的作品时,很少会有天才会持续进行单一主题的陶艺——毕竟,这样很难体现思维的原创性。这样一来,即便练习了一个学期,但每天做的事情都不会复现。


这样的操作,出爆款容易,出久款难。


这让我想起现在的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这份工作中我需要大量地与客户沟通需求,不断接受来自客户各个部门对产品、功能、性能、技术等多方位的挑战。从去年8月起,到现在经历了艰难的阵痛期,从一开始的对产品的不熟悉,到一见到客户就紧张,我一度非常自卑——讨厌自己的情商不够,讨厌自己太笨拙入门慢,讨厌自己反应慢半拍。


但是,也幸好能够与客户不断沟通,我终于在近来慢慢觉得自己像是一条腿迈过了坎。同一个功能讲1遍跟讲50遍是不样的,同样的PPT做1遍和做5遍也是不一样的。而现在的我做的,就是不停地讲,和不停地写。到现在为止,我有信心说,即便不懂得底层的技术细节,但我所知道的东西,能够通过表述而让客户充分地明白。我也有自信,全公司我的office技能最为熟练。


在熟练的基础上,我竟然发现能够在某些场合自由发挥,即兴地表达也竟然带给自己惊喜。所谓,创造力也需要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