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结束了2019年的阅读的第一本书——《丰盈心态养孩子》,这本书让我感到受益匪浅。作者蒋佩蓉女士毕业于MIT,也是中国区MIT候选人的总面试官。出于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她在生育之后后便选择作一名全职妈妈。但并没有因此耽于烟火气中,反而用她的智慧、理性和关爱培育出了三个乐观自信的孩子,并且常常在家里开育儿讲座,还通过写书这种方式向全社会的年轻爸爸妈妈传递那些看起来有些“反社会”但是底色温暖健康的育儿理念。


书里提到了一个佩蓉女士在家里如何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故事:


儿子凯安被蚊子叮了之后身上起了好几个大包,奇痒无比,他抱怨说不知道上帝创造出蚊子这种有害的生物有什么意义。而佩蓉一家有个问题”停车区“——家庭成员提出的、当下没来得及解决的问题,都将放在”停车区“内,有空的时候再进行解决。这个问题留给了佩蓉妈妈和儿子凯安。


佩蓉和凯安先是质疑了”蚊子没有正面作用“这一假设,发现蚊子不仅是青蛙等益虫的食物,而且可以帮助某些花朵授粉,蚊子叮人后会将唾液留在人体中,发痒其实是人体免疫系统启动的表现。这些都是蚊子的正面作用。他们还质疑了关于”蚊子叮人是因为它们将人血当成食物“的假设,发现蚊子叮人其实是需要血液中的蛋白质分子进行产卵。在这个过程中,佩蓉和儿子了解了许许多多之前不知道的科学知识。凯安还创造性地把拔罐用在蚊子叮后的患处,假设在蚊子唾液与人体血液发生反应前就把蚊子唾液吸出来,就能阻止发痒,事实证明了这真的有用!


佩蓉妈妈在事后总结说:一个小小的蚊子叮咬问题引导着全家走上了科学探究之路,并找到一种解决这种恼人问题的科学方法。如果我在一开始只是制止孩子的抱怨,简单地递给他一瓶清凉油,将他的问题视为对蚊子叮咬的抱怨而已,那就不会有之后一系列的学习的调查了。说到这里,也许有的父母会有疑问:这样的学习对于提高凯安的学习成绩有帮助吗?这能体现在他的大学申请表格中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这么做对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和细微观察生活的能力绝对有所裨益。至少在现在,我们找到了一种解决蚊子叮痒的科学方法。


说到这里,我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原意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在传统的教学场景下,师父比弟子要高出很多,往往是一个100分的去教一个10分的,因此师父的角色更多是”启”和”发“。但在现代社会,师徒的概念慢慢淡化,常常是一个15分的教一个10分的,10分的反过来还能激发15分的,所谓教学相长,甚至一方只是帮另一方理顺思维。


古典老师在《跃迁》这本书里提到过”思想夜宴“这种联机思考方法:集齐几个思维层次相当的朋友,在一起就某个话题进行开放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升级出更高维的思想。佩蓉女士也在书里提到说孩子们在5岁时就用各种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难住了自己。

但不论古今,好的教育家提倡的“不轻易给出答案”的理念却是一直没有变化的。不仅父母可以跟着孩子一起思考,任何家人之间都可以作这样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将孩子推到了主导地位,不断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不论是育儿而是两性关系,不都需要做这样一个温柔的引导者吗?长此以往,我们和家人便能够形成批判性思维,做出符合价值观的理性决策,而不是盲目从众或毫无头绪地率性而为。

佩蓉女士家里的“问题停车区”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之所以写出来,是因为平时我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而它们往往在一闪而过后就被放过了。这不,今晚我跟男友商量后也在家设置了一个“问题保温瓶”,昨天我们提出的“为什么理发店外面都有旋转彩灯”的问题就放在瓶子里,在解决之前一直保温。

你的家人或孩子平时会有各种奇思妙想吗?你是怎么对待这些问题的呢?看了今天的文章,你也会考虑在家里设置一个问题“停车区”吗?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