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高铁上看到的夕阳和风车



今天下午的高铁从北京到上海,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把时间管理做得更进一步?最近的日程极其紧张,每天感受着自己内心像有一台发动机一样“突突突”一刻不停。


坐在高铁上,我一边看着窗外的夕阳和风车,一边打开《得到》app,开始逐条听"时间管理"关键字下音频。其中万维刚老师的一条让我感到眼前一亮。


万老师说,我们接触过的时间管理方法有很多——有的说先做简单的事再做复杂的事,有的说只做重要的事,别的没有必要做,有的说最优先的是重要不紧急的事……等等,但没有一个方法是适合所有情景的。要做时间管理,必须具备数学思维。


他举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经常面对的一种情况:你手头有一些任务,最然截止日期比较宽裕,但是每件事情的重要程度并不一样,这个时候用什么方法最好呢?


数学家说,此时的原则是“任务密度高者优先”。就是说,要计算每一个任务的密度,按照密度从高到低的顺序去做。如果计算任务密度呢?就是任务的重要程度,除以完成时间。


那么如何确定任务的重要程度呢?一个办法是估算 每一个任务完成后的收入,如果无法折算成收入,那么可以用一个标准去给每一个任务设定一个值,即用量化的思维给任务的重要性一个数值评估。这里的关键在于这个量化的思想。不是光说要事优先。


我觉得不管是哪种情况,这种给任务重要性定价以及从任务密度考虑的方法都是非常实用的。


任务重要性的衡量当然会涉及很多因素,比如完成后可能带给你的成就感、在当下或未来的收益等等。


任务的完成时间也需要综合考虑deadline的紧迫程度,以及你的完成时间两个维度。比如deadline是明天晚上24点,但是你最快三个小时就可以完成,那么完成时间可以按照3个小时,而不是明晚24点来衡量。


关于这一点,万维刚老师也提到了“最长等待时间”的概念,如果A事情做10小时能完成,B事情做3小时能完成,那么如果先做A事情,B事情就需要等待10小时,总共需要花费的时间是10小时(B等待时间)+10小时(A完成时间)+3小时(B完成时间)=23小时。反之,先做B事情的话总共需要花费的时间是3小时(A等待时间)+3小时(B完成时间)+10小时(A完成时间)=16小时,所以当然是选后者更好。当然,这是建立在两者的完成必须有先后顺序的前提下的。如果任务可以打断,那么万老师建议在第一件事做到80%时就可以切换到下一件,因为按照二八原则,做好后面20%可能需要的时间会更长,而做好80%的标准就在于完成的部分要“让人看得懂”。


我用这个方法来判断了一下当下自己是应该先写007作业,还是写标书?那么我的思考逻辑是这样的:


007作业的重要性:这是自律,也是梳理思路的过程。如果重要程度是10分,我会给这件事情打10分。

007作业的完成时间:截止时间是今晚24点,但是我如果集中精力的话,能够在1.5个小时内完成。

所以写作的任务效率是10/1.5=6.7


写标书的重要性:高层今天一直在讨论这个项目是否一定要做,很可能今晚就能决定,做与不做的概率各50%。标书不是很难,主要是一些材料的堆砌,而且最重要的应该是现场讲标的ppt。我给这件事情打7分。

写标书的完成时间:最晚明天下午8点需要完成。算上今晚的应酬和明天的会议,我可能只有今晚的时间可以写。我计划最快可以4小时完成。

所以写标书的任务效率是7/4=1.75


很明显,我应该先写007的写作作业,这也正是我所做的事情。看,如果用好了数学的思维,关于时间管理的判断就变得容易了很多。


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量化思维是建立在你对全局观有很好的把握和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只有有了全局思维,才能对重要性有相对客观的评估,只有提高效率,才能对任务完成时间有相对客观的评估。


所以,与其每天在心里给别人打分,倒不如给任务的重要性打个分。朋友们,你们怎么看?